11月19日,安阳县卫计委组织医护人员到贫困村开展免费义诊
本栏图片由安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安阳市现有未脱贫人口4.99万人,2.14万户,贫困村135个。实现2.14万人脱贫、64个贫困村退出,这是该市今年预计完成的省定脱贫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今年年初以来,安阳市整合力量,集中突破,从促进增收、打牢基础、全面兜底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安阳观察记者杨之甜本报通讯员杜树旺郭强
促增收 打造“铁饭碗”
11月20日上午,太行山上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山腰里,红旗渠水静静流淌。林州市城郊乡庙荒村就坐落在渠边,村里的贫困户李荣梅正在清扫道路。去年,村两委为她安排了村里的保洁工作。
打扫完路面休息时,李荣梅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她家去年的“收入”情况。“我每个月的保洁工资是500元,老公在旅游公司务工,一年能挣22000元,合作社半年发放分红600元,产业光伏帮扶一年1500元,俺家还能享受教育扶贫款一年5000元。再加上低保、残疾补助等各项补贴,俺家去年的总收入超过4万元。”李荣梅用手指头指着本子上的记录一条一条对记者解说,“党的政策真好,俺家的变化大着哩!”
不仅李荣梅家在变,整个庙荒村也在变:专业合作社里,万年青和油松两种苗木长势正好;小型光伏发电站从去年6月到目前,已发电11.9万余度;北京鼎鑫置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6亿元建设的太行·观霖生态旅游扶贫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
“这些项目给村里带来了发展机遇,更为村里22户贫困户增加了至少三项增收渠道,就像给他们找到‘铁饭碗’一样。”庙荒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军介绍。
和李荣梅一样,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的贫困户们也在享受多种增收项目带来的“红利”。2016年10月,赵信村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产业扶贫基地,种植温棚蔬果,贫困户优先就业。同时村里成立合作社,贫困户可将获得的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并参与分红。
11月20日,在赵信村西头占地500亩的产业扶贫基地,一排排新型钢架大棚在阳光照射下蔚为壮观,贫困户刘改粉正在大棚里给西红柿打尖疏果。“村里有好几十个人在这儿干活,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8块钱,我每天干五六个小时,一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刘改粉说。
李荣梅和吕会粉的好日子,得益于安阳市坚持以促进贫困户多项增收为途径的扶贫工作思路。
今年2月3日,春节长假后第一天,安阳市就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大会,提出脱贫攻坚最关键的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4月27日,市里再次召开大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明确以贫困户稳固增收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平均每个贫困户都有三到五项持续稳定脱贫的帮扶措施。”市长王新伟在调研扶贫工作中反复强调。
该市针对不同地区地域特点,着重发展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电商流通、农村沼气等9项重点脱贫产业,同时探索推行股份帮扶、合作帮扶、直接帮扶、托管帮扶、社会帮扶、资产收益、代种代养帮扶、龙头企业带动帮扶8大模式,实现大产业增收全覆盖、小项目增收精准到户。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除实施社会保障脱贫和特殊救助脱贫外,还实行“到户增收+入股”“到户增收+就业”“到户增收+自我发展”“金融+资金托管”“金融+就业”“金融+龙头企业”等多种模式,帮扶带动5300户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牢基础 助村“换穷貌”
出行难、饮水难,让不少贫困村的脱贫之路更为艰难。去年以来,安阳市按照“七通七有七能”标准,在整村推进上下大功夫,加强贫困村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村“换穷貌”。
林州市石板岩镇贤麻沟村是典型的高海拔、偏远山区村,有山坡地1.35万亩。出行难,一直以来是该村群众面临的大难题。去年以来,安阳市大力推进通建制村沥青(水泥)道路建设、自然村道路建设,2016年全市投入资金3279万元,完成49个贫困村79.5公里、9个大型自然村14公里道路的建设通达任务;2017年投资9701万元,完成79个贫困村144公里、10个大型自然村6公里道路的建设通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222个贫困村(含已脱贫村)已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提前一年完成省定任务。
贫困村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异军突起。今年,林州市对贤麻沟村先后投入150多万元用于拓宽村主干道,投资40万元建设三条村组道路。镇政府还引进李氏集团成立天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范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民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路修好了,运输各种农产品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村里的大果园和农场,自驾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村里守着的座座青山一下子变成了“金山银山”。
农村饮水安全是群众最关心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7年,针对贫困村群众饮用水问题,安阳市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灌区技改、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扶持和防洪除涝6大工程14个重点项目,惠及92个贫困村、9585名贫困人口。
在推进贫困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的同时,该市还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推动光伏入村,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产业脱贫。目前,全市累计并网光伏扶贫用户1200余户,容量79兆瓦,每年可为光伏扶贫用户产生效益5000万元以上。
全兜底 脱贫底气足
林州市城郊乡下庄村的贫困户赵保存,身患残疾50余年。今年年初,老伴儿侯俊英又得了脑出血,住院治疗花费两万多元,老赵急得团团转。今年上半年,林州市医疗帮扶政策改变了他家的命运。村里的扶贫干部帮他家申请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老伴儿两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可以全部报销,老赵的负担一下轻了。
“不少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问题,基本无能力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安阳市扶贫办主任朱宗娟说,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学期都会新排查一批特困学生,这批新排查出来的特困生贫困原因大都是父母有一方患重病,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治疗花费巨大。“有些贫困户即便是脱了贫,还可能因此返贫”,在朱宗娟看来,必须要有相应的公共政策“托底”,这部分群众才能实现稳定有效脱贫。
如何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贫困人口教育、医疗问题?安阳市各县(市、区)聚全力、出实招。
林州市财政拿出500万元,建立专项医疗保障基金,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进行补偿后,剩余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实行兜底报销。
内黄县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大病补充保险“四道防线”,确保贫困群众医疗有保障。对剩余需要个人支付部分,再次报销80%—90%,最大限度地解决患病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问题。
汤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8.3万元,按照每人90元的标准,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人寿保险公司每人3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和每人60元的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覆盖率100%。设立扶贫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定向用于因病致贫扶贫对象。
在教育扶贫方面,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该市实施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失学;建立从幼儿园到中职学校和大学的全链条、全方位资助体系;继续补助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免除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学费;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现对贫困家庭高校学生全覆盖等。
“健康扶贫,让俺老伴重新站了起来,也让我振作起来啦。”11月12日,赵保存拍着胸脯对来家里探望的扶贫干部说,“有这么好的政策,俺家脱贫有信心!”
促增收、打基础、全兜底,这是安阳市精准扶贫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和实践之路。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表示,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