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郑州工委在“双报到”工作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党组织对党组织、一事一报到”工作机制,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牵引,着力解决民生难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强调闭环思维,抓实工作推进“四环节”
只有闭环推进,工作才能高质高效。我们强化闭环思维,着力抓实“四个环节”。
1.点题明向、领题调研。年初,工委围绕市委述职点评的问题、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制约机关党建发展的难点问题,研究确定“党组织对党组织、一事一报到”办实事项目的选题方向,并向市直机关发布。市直机关对照选题方向,选择1到2个事项进行先期调研,按照“小切口”、有难度、见效快的原则,选准办实事项目。
2.申报立项、评审反馈。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市直机关党组织按照项目化要求,明确项目的目标、分工、措施和时限,并向工委申报。工委组建评审组、召开评审会,对申报项目逐一把关,对强化党建引领、问题导向突出、预期成效明显的予以通过,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一律打回重报。
3.联动指导、观摩推动。我们建立常态指导推动机制,坚持重点培育和面上指导相结合,以协作区为单位对项目进行面对面指导,做好跟踪问效。同时,每个协作区确定2-3个重点项目,灵活采取联席会商、驻点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育提升,力争有可看场景、可感效果、可学做法和可推广经验。在此基础上,工委进行巡回观摩,推动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4.成果交流、示范引领。根据观摩情况,我们优选部分优质项目,在市直单位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示范带动各单位对标一流、拉高标杆,切实把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成机关党建融入网格治理的闪亮名片。
二、突出工作创新,推动提质增效“四提高”
创新出动力、创新出成效。我们强化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四个提高”。
1.延伸落实链条,提高科学性。在“双报到”工作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基础上,新增“成果清单”,分类梳理共性问题和管用招数,形成“工作样板”。
2.拓宽问题发现渠道,提高精准度。把市智慧城市运行平台“实时收集街道、社区问题向市直单位交办”的功能引入“双报到”工作,使机关党组织更快的倾听基层呼声,更准确的找到群众难点痛点,精准施策、靶向用力。
3.打破报到范围,提高针对性。针对市直部门职能优势与驻在地社区需求不匹配的实际,打破机关党组织只能向驻在地报到的框架,推动各单位根据市域内群众和企业需要,确定报到对象,切实把机关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4.实施即办结即申报,提高时效性。市直机关项目经过自评达标后,及时向工委申报办结,申报通过的即时退出报到,未通过的继续推进。同时,将申报办结工作纳入机关党建信息化平台,实行线上申报、调度、办结及统计分析,进一步提速提质。
三、注重互促互进,实现惠民强基“四效果”
工作怎么样,成果来检验。我们把互促互进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通过开展“党组织对党组织、一事一报到”工作,18家单位党组织主动对接企业,围绕政策落实、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助力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市场发展中心通过帮助市场方建组织、强队伍,推动赞巴啦市场“起死回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65家单位党组织报到社区,针对居民用水用电、无主管楼院管理等急事难事,整合党建资源、聚力协同攻坚,共办理68件实事,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市科协聚焦社区老年人所需,协调民政、残联等多方资源,协同社区打造了“党建引领、组织主导、多方联动”为民服务新模式。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在真办事、解难事中勇担当、做表率,党组织组织力、号召力,党员宗旨意识、群众工作本领得到淬炼、不断增强。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正当时。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抓深化、抓提质,不断增强“一事一报到”工作效果,努力在“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上一直当先行、始终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