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专题专栏 政融保 第一书记之家

省法院驻民权县孟庄村第一书记孙志平:为老百姓的事儿求人不丢人

时间:2024-04-10
来源:河南商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到今天,省高院驻民权县野岗乡孟庄村第一书记孙志平驻村整一年。这一年,他给村里修路、建厂、拉项目……看到孩子们在新修的水泥地上快乐奔跑,他特别满足。驻村一年没少求人,但为老百姓的事儿求人 不丢人。

  孙志平喜欢跟村民沟通,喜欢听他们的意见

 

  去年8月27日,在民权县野岗乡孟庄村,省高院政治部副处级审判员孙志平当上了第一书记。

  这一年里,他跑前跑后,张罗着给村里修路、打井、修缮学校、拉项目……

  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年的驻村生活,他轻描淡写:苦并快乐着。

  【多了“乡土气”】“孙书记到俺家可不是点个卯就走啊”

  “老宋,在不?”8月23日中午,孙志平来到村里63岁的宋玉亭家,熟门熟路。

  宋玉亭是村里的贫困户。三年前老伴的一场重病击垮了这个家。

  如今,他和老伴住在板房里,身患高血压的他一边照顾老伴,一边靠养猪、酿酒维持生计。可收入,还不够夫妻俩的药钱。

  “孙书记对俺不‘瓤’,掏自己腰包借给俺1万块钱,还帮我找销路。”宋玉亭说。

  去年底,孙志平联系省高院食堂和亲朋好友,给宋玉亭家的猪卖上了好价钱。“孙书记到俺家,可不是点个卯就走啊,他是实心实意帮俺想办法、出主意。”宋玉亭说。

  皮肤晒成古铜色,满口“乡音”……做了一年第一书记,孙志平多了几分“乡土气”,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毫无“违和感”。

  【放下架子】“大娘大爷多叫叫”

  从省直机关大院到贫困村的农户家、庄稼地,对于第一书记来说,怎么能快速弯下身子、放下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孙志平的这个角色转变,过渡得很自然。在农村长大的他,2002年还作为“三个代表”工作队队员驻村一年,农村对他来说从来都不陌生。

  上岗前,孙志平就给自己定了个“路子”——时刻提醒自己别摆架子,说老百姓话,做老百姓想做的事儿。

  “大娘大爷多叫叫,年纪大的叫大哥,没事儿唠唠家常。别开着车一溜烟过去了,心就容易接近。”和乡亲们打交道,孙志平很有经验。

  孟庄村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300多口人。到岗当天下午,孙志平就到村里转悠,找村民聊天,摸情况。

  “现在村里500多户,有1/3的人能叫上名字。”他说,一小半的村民家他都去过。

  他住在乡政府,离村里大约两公里。“组织部规定的在村工作时间不低于工作日总数的三分之二,他远高于这个数字,遇到农忙时节比如防火期间,他好多个周末都没有回过郑州。”野岗乡党委书记朱继兵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让村子能“造血”】把县里灯具厂“挖”过来

  空置的社区楼房里,工人们在熟练地组装着灯盘。这是LED灯具厂的组装车间。孟庄村村支书刘金良说,这家LED灯具厂是孙志平亲自去县里“挖”过来的。

  贫困村早日“摘帽”,村民生活质量提高,这是第一书记的工作目标。临时性帮扶的“输血”只是救急,建立集体企业,让村子可以“造血”,才是脱贫工作的基础。

  一边是市场前景好的生产厂家,一边是免房租等各项扶贫优惠政策,两者一拍即合。LED灯具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工业项目。“下一步要把县里的生产线整个搬过来。”工厂的一位负责人说,已经从村里的贫困户中招了18名新工人,培训合格就能上岗了。

  “用‘到户增收’扶贫资金入股,年底分红,这样贫困户能尽快脱贫。”孙志平说。

  【调动积极性】发展啥项目老百姓说了算

  精准扶贫是第一书记的工作重点。在这方面,孙志平可没少下功夫。精准识别是第一步。他和村干部们逐一走访贫困户,把在县城买房、有轿车、家有公职人员等不符合条件的80多户移出“贫困户名单”。

  每户5000元的“到户增收”扶贫资金,怎么用在刀刃上?

  找农业专家给村里“把脉”,联系双汇集团摸清市场……带动村民发展种植还是养殖“合作社”,还得老百姓说了算。

  他连开了7场“片儿会”,摸清贫困户的心思、意愿。考虑到青年人外出打工多的实际情况,最终,引进LED灯具厂的项目从诸多选项中“胜出”。

  【真没少求人】一大早去人家单位“堵门”

  “这一年,真没少求人。”孙志平说。

  去年驻村时,孙志平重点了解的第一站是村小学。他还没进校园就傻眼了:小学门口是段土路,坑坑洼洼,一场雨过后,电动车都骑不动。校园里,操场是个“土场”,野草高过膝盖,新学期开学第一堂课,就是学生们一起锄草。

  他在县法院院长的协调下,多次找县相关部门的领导,争取资金修路。随后,他又多次去省教育厅争取专项改造资金,完成了校园硬化改造。

  “施工期间,孙书记几乎每天下午都来,还拿手机拍照、录像,监督工程质量。”孟庄小学校长尹培源说。

  每一次争取资金,每一个建设项目落地,孙志平都亲自去跑。村支书刘金良说:“别看他的行政级别比县里一些单位的一把手还高,办事可没那么容易。”“上午不到8点,就到人家单位去‘堵门’。”刘金良说,有次去县里一个单位办事,去了三次才找到领导,落实了项目。

  “求人就求人吧,毕竟是老百姓的事儿,求人不丢人。”孙志平说。

  今年2月,他又利用自己的“朋友圈”,邀请了郑州颐和医院的专家组来孟庄村给村民义诊。

  好在,第一书记背后有着强大的“娘家”, 需要协调关系,市、县法院多次出面“牵线搭桥”。对孟庄村工作情况,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多次批示,肯定成绩,鼓士气。村里要修建文化广场,他向省高院党组和张立勇院长报告,争取到省高院的办公经费40万元。

  【他这么说】“既然来了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村中央,文化广场正在加紧建设。广场边,新建村室、卫生室灰墙黛瓦。

  孙志平描绘着几个月后这里的美好画面——村室里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有便民服务厅,还有宽敞的会议室。“农村淘宝”项目也将在这里落户,让村民们尽享互联网购物的乐趣。

  “这里将建起一个10米×13米的大舞台,方便群众看戏。”孙志平说,“给村里组建个腰鼓队,广场建起来了,还能跳跳广场舞。”

  8月23日下午,在村里树荫下,孙志平和几位老村民交流想法。

  “我会打腰鼓,这下可能把爱好捡起来了。”一位老大爷说。

  “孙书记,你这成天都是为俺们老百姓忙。”村民们说。

  当了第一书记,孙志平一直很忙。去年,孙志平被中共民权县委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他要做的事儿还很多。在他的“第一书记民情日记本”上,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

  最近,他在忙着推进村里打机井的事儿,结合农田电网改造,彻底解决灌溉难题。路边还要安装路灯,美丽乡村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清理村内道路两旁的垃圾,村里统一粉刷院墙……

  孙志平说,既然来了,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次看到学生们在校园的水泥地上,快乐地光脚奔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忙前忙后那么久,特别有意义。”他说。(记者 邓万里/摄 首席记者 高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