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专题专栏 省直动态 党支部

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活动断层探察部党支部:以过硬作风锻造坚强组织堡垒

时间:2025-08-13
来源: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
分享到:

  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活动断层部党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殷殷嘱托,认真落实党委部署要求,以“支部筑堡垒、党员当表率、工作抓落实、项目抓成效”为作风建设着力点,持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再上新台阶。

  组织引领思想铸魂,凝聚干事创业“强磁场”

  党支部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带领干部职工转作风、聚合力,在支部建设上创新、求变、促效。聚焦主题主线,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支部以专题集中学、现场体验学和党员自主学等形式,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涵养大情怀,胸怀大格局,赢得大支持,实现大作为”,引领干部职工将责任和使命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聚焦突出问题,在检视整改上下功夫。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改革难题。把支部班子打造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指挥部”,广泛征求党员职工意见建议,认真查摆突出问题,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聚焦科研业务、思想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定务实举措。聚焦成果转化,在促进成效上下功夫。支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党员骨干带头抓工作落实,带头抓项目质量。支部委员经常性与职工开展谈心谈话,解决工作生活难题,激励干部职工在攻坚克难中积极主动作为,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个人价值。部门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争先进位谋出彩,思想统一、作风转变、心齐劲足。

1

  组织保障项目实施,树牢担当作为“风向标”

  活动断层部积极打造党建+项目工作模式,在野外工作中成立指挥有方、战斗有力的临时党组织,在充满挑战的广袤山河之中,引领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三江探测区大震震源探查项目位于川藏交汇处,海拔高、地形差、交通差、气候差的“一高三差”的极端环境,使得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临时党支部为项目顺利推进精心谋划。成立质控小组,每一个数据、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把关,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讯网络,保障应急信息在高原雨季天气中传递流畅无阻;为确保高原行车安全,采取两车同行方案,实时沟通交通情况;为每人配备了便携式医用供氧器及应急药品,每日进行健康检测;临时党支部全程跟踪施工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使野外施工得以高效推进。三江探测区大震震源探查仅是部门多个项目的一个缩影,各项目临时党支部不畏艰难凝聚合力,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物探精神。北京市地震风险探查项目临时党支部带领外业队员,克服高温、暴雨的不利影响,通过扎实开展地震构造探测,助力探明北京市地震构造和强震危险源,有效支持震灾风险防治,全面服务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六盘水市城市活断层项目浅层地震勘探项目属山地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道路窄,建筑密,开展浅层地震勘探工作难度大,采取浅层地震纵波反射和折射联合勘探方法,圆满完成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探测工作......“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党旗就是‘集结号’,无论面对多大压力,使命就是‘冲锋号’!最艰苦的担子我们挑,最需要的地方我们去,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这就是党支部全体党员职工每次组队出征时的庄严承诺。

2  

  组织服务事业发展,打造能力提升“先锋队”

  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为引领,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坚决扛起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责任,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科研业务能力。营造学的氛围、干的氛围。支部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助力青年成长。1人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1人入选物探中心科研业务青年人才。三江探测区大震震源探查和北京市地震风险探查项目两个临时党支部均由年轻同志担任支部书记,由青年科技骨干负责部门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专题、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物探中心青年基金项目。加强技术探索,推动能力提升。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开展横波主动震源高精度探测成像,开发计算机软件1项,发表SCI论文2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展活断层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准三维可视化技术,更加直观准确地分析近地表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与初至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对确定浅部断层的位置及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助力城市活断层探测中断层识别与解释。

3

  江河汇流,每一滴水珠都是力量;众志成城,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活动断层部党支部聚焦学习教育,促进作风转变;扛起政治责任,履行职责使命;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探查能力;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以党支部的有形有力有为,带领干部职工努力实现党建与科研业务的有效融合,努力打造心齐劲足的发展生态,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贡献基层组织力量。(撰稿人:刘洋 宋金跃)

责编:陈云云 校对:范佳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