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河南属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这项民生工程任务重、责任大。近年来,省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党委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探索构建“133”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合起来,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切实以党建创新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引航赋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主要做法
(一)建强“1”个战斗堡垒,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项目一线。坚持以实施“支部建在项目上”为抓手,在郑州、洛阳、南阳、三门峡等13个地市成立地灾防治工作站同步建立党支部,工作范围辐射全省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各工作站党支部充分发挥“1个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1面旗帜”的带动示范作用,汛期期间与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省豫地科技集团所属地勘单位形成联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趋势研判、监测预警、动态巡查排查和避险转移,助力当地防灾减灾宣传、业务培训及应急演练等,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地质灾害防治一线。2022年汛期期间,组织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对全省70多个重点县(市、区)的1500余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不间断的排查、核查,切实把党建力量汇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阵地,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当地群众高度赞誉。
(二)构建“3”项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高效开展。一是建立党建“三级”责任机制。即:中心党委委员挂钩联系各工作站党支部,每周向党委汇报党建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党支部书记由工作站负责人担任,负责总体工作,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各项工作进度;每个支部选定2名地灾防治专家同时担任支部委员,发挥技术专长,及时就工作推进情况、存在问题进行汇报、协调。通过建立“三级”责任机制做到事事有回响、件件有落实,有力保障了汛期信息上传下达的高效性、工作落实的有效性。二是实施党建“三入”管理机制。即:在计划上融入,将党建工作项目化按月纳入党支部工作计划;在工作上融入,部署重点工作时同步植入党建工作安排;在推动上融入,部署支部工作时同步嵌入党建载体、廉政风险等任务。通过“三入”机制的实施,党建和业务工作互为抓手、相互交融,达到了共促共进的效果。三是实行党建“三项”考核机制。即:统一“1”套标准,即党建标准化;落实“2”份清单,即党建责任清单、党风廉政责任清单;开展“1”体化考评,对党支部、党员实施积分制,每月一评议、年度一考核并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晾晒,将考评结果与年度绩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通过“三项”机制的实行,实现了党建工作有标准、有清单、有考核、有运用,确保了工作高效开展。
(三)用活“3”个载体,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以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名片”创建活动为载体,激活党建“末梢神经”。中心党委突出推进党支部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党支部,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名片”。各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一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通过名片选题、实施、发布、评价,开展“学习创新类、服务争先类、岗位建功类、组织建设类”四类支部名片创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二是以深化实施岗位建功为载体,打造地灾防治铁军。深化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当先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岗位建功活动,以活动促活力,以实干促建功,着力打造一支迎风而上、逆势而进的地灾防治铁军。汛期来临,在新乡、三门峡、平顶山、济源等地项目一线,各党支部组建“共产党员服务队”,深入各市、县(区)对接政府、服务群众,第一时间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时为当地政府决策在技术层面提供建议;对受灾群众转移情况进行上门抽查核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参加降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商研判,强化灾前研判支撑。三是以选树宣传先进典型为载体,擦亮党员先锋底色。中心党委注重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组建3支宣传队伍,聚焦地灾防治一线,切实把先进事迹“挖出来”、让先进人物“亮出来”。陈文芳,在业务工作上创下多个“第一、首个、唯一”,入选省直机关能力作风风采展;全省地质系统地灾防治专家李坷凌,以高度的责任感“把脉问诊”,助力地方安全度汛;高级工程师马晓蕾,不顾身体伤病,踏勘地灾隐患点,查隐患、卫平安······一个个先进典型彰显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先锋底色,为地灾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工作成效
(一)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各党支部坚持以“133”党建工作机制为引领,汛期全力支撑省防汛指挥部、各级政府防汛工作,选派专家进入省防汛指挥部统筹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协调组建了中心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10余个专家技术团队、300余名技术人员中共产党员占比70%,时刻准备奔赴地质灾害防治一线。2022年汛期,依托13个地质工作站党支部打造了13个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干部在暴雨袭击的危急时刻冲锋在前、担当作为,三门峡、新乡、济源等市专门发来感谢信,有效支撑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地质灾害预防前瞻谋划,党员干部主动作为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中心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一步摸清了各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总结了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及其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结合实际主动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言献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实施大型以上地灾治理项目,为保障国民经济“动脉”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对地灾防治工作成效及党员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河南地灾防治”影响力和党员干部责任感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声有色,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命感进一步彰显。作为全国首家建立的900余人的专业化地质灾害防治团队,中心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持续完善“人防+技防”监测体系,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选派专家进驻重点地区点对点指导,实施多个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消除多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每年成功避险转移2万余人次,在全国叫响了地质灾害防治“河南品牌”。2022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集中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河南省十大地质成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功入选,地灾防治中心荣获“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三、经验启示
通过创新探索“133”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实现了党建和业务相嵌入、相融合、相促进,充分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有效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广大党员干部在积极履职中得到认可,主观能动性得以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更加主动有力。同时,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持续提升,推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加充分,并将正向能量迅速辐射到广大群众,形成了组织凝聚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生动局面,进一步织密织牢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