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鲁 鹏

事迹:

敬业奉献的科研工作带头人

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时间:2021-12-31

人物故事:

敬业奉献的科研工作带头人

 

鲁鹏,男,1978年10月生,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2年以来一直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任河南省科学院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河南省空间考古与遗产保护院士工作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等科研平台负责人。

鲁鹏同志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工作,该同志取得了显著的科研业绩。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18-2020年间同时主持国家级项目四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分别为"河南贾鲁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环境与聚落形态关系研究"(主持,41671014)、"郑州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壕沉积模式研究"(主持,41971016)。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分别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2020YFC1521600)、"天地联合田野考古调查关键技术"(2020YFC1521900)。2019-2020年完成科研鉴定成果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分别通过自然资源部和河南省科技厅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2021年来共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6篇,其中SCI1区论文两篇,2区1篇,3区3篇,包括nature子刊论文1篇;其它核心期刊论文4篇。

  2014年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青年地理工作者奖;201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名;201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3名;201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6名; 2019年荣获河南省科学院首届“创新发展黄牛奖”;多次以第一人获得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优秀论文一等奖;多次获得河南省科学院和地理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2016年“文化遗址多源空间信息获取模式与三维重建”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文化遗址多源空间信息获取模式与三维重建”项目针对不同遗址提出了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的适用模式,项目开发的遗址时空数据管理系统和遗址文化三维虚拟展示系统对包括三维数据在内的遗址发掘地图、照片、影像以及表格文档等数据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和展示。从2013年1月至今,项目在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保护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郑门考古研究、遗址保护以及开封东京城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唯一的全套多源空间信息资料,项目开发的系统成果将在我单位文物考古资料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以及遗产展示等方面得到持续的应用;洛阳市文物管理局认为项目成果在我单位遗址保护和管理中得到实际应用,在新安函谷关遗址三维建模方面的成果为我市函谷关遗址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基本参考,改善了遗址保护资料管理的传统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同时提升了我单位遗址管理数字化办公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作为地理研究所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鲁鹏同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该领域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方向连续获批建设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特聘研究员岗位、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数字环境考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河南省空间考古与遗产保护院士工作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等科研平台,研究团队结构也趋于合理,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方向也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

该同志在所工作期间,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法乱纪行为,从未参加过任何邪教组织,鲁鹏同志及其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无任何政治历史问题,社会表现好。

鲁鹏同志表现了较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现实表现好,在单位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