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省直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立足实际主动作为,积极投身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展现出新时代省直统一战线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史源,男,农工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科医生,现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2020年1月22日,史源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修结束回到郑州,次日武汉封城。返回当天他立即向科室领导申请:如果有驰援武汉任务,愿第一个报名参加。1月25日,他将参加全国镇痛镇静比赛获得的10万元奖金捐献给武汉协和医院,支援疫情一线。隔离期满后他回到医院继续工作。2月8日晚得到医院将选派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消息后,他立即报名参加。2月9日,他携带便携式超声驰援武汉。
来到武汉后,他在医疗队中担任第三医疗组A组组长,并在休息时间制作了穿脱隔离衣、驻地消杀、仓内情况、冠状病毒特点和治疗等PPT进行宣传教育。因为最初医疗物资不足,他联系郑州的亲朋好友,为医疗队捐献酒精、消毒液等,及价值近一万元的消毒片,组织队内工作人员在休息时间做好酒店的消毒工作。工作期间,他发挥自己在重症及超声方面的优势,在完成日常工作基础上,为患者做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宣教,缓解大家的紧张焦虑情绪。为患者提供超声监测,帮助更客观有效的评价病情,给予治疗。设计电子表格填写等方式帮助方仓搜集患者信息及需求,组织志愿者和党员协助方仓管理。
王海播,男,民盟盟员,大学本科学历,现在南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作为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从春节前医院紧急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启动会议开始,王海播就已经开始做各项准备,他知道疫情与自己的专科息息相关。从吹响战“役”号角的那刻起,他就每日关注疫情变化,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疾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措施,动员护士积极应战。此时是全年ICU最忙的时间,病区床位满员,全部病人都很危重,护理人员稍微疏忽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他时刻关注护士的心理变化,积极给予疏导。
2月8日晚上11点50分,他接到护理部张红梅主任的电话,需要紧急抽调男护士到武汉支援。情况紧急,他15分钟组织协调4名男护士参战,4名同志表述:保证圆满完成任务。2月10号下午16点40分,省卫健委紧急通知组建医疗队支援南阳地区,2月11日早上一行七人作为省级医疗队奔赴南阳地区。作为队伍中唯一一名护理管理者,王海播顾不上吃饭,迅速和负责南阳地区的省级医疗专家组进行对接,详细了解南阳地区的疫情情况,专家组已经开展工作的情况及工作模式,并重点了解南阳医专一附院和南阳市中心医院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目前在院病人的例数,危重病人的救治情况等。在南阳支援期间,每到一家医院他都会第一时间做好自我防护深入临床一线进行实地查看,与各级护理管理者进行沟通,从加强培训、科学防控、优化流程、人才梯队到帮助建立“日清单”管理制度,在南阳医专一附院工作期间,帮助筹建“双阴患者集中救治病房”,建立解除隔离患者的转出流程,及时解决隔离病区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他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支援医院的高度评价。
王凯,男,大学本科学历,现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王凯同志是一名疫情防控战线的“老兵”。2003年“非典”期间,受命奔赴驻马店进行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此次疫情中,深夜接到参加河南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的通知后,他毫不犹豫,连夜准备,安排好科室值班人员,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奔赴前线。到达驻地后,他根据队员的结构特点,面对来自不同层次医院的医护队伍,合理分组,抓紧时间组织进行感染控制、个人防护的相关培训。专人负责,确保人人过关。在正式进驻方舱医院的宝贵时间里,使全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大大增强,为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和青山方舱医院的建成投入使用,作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带头大哥”,王凯带领医疗护理小组首批进入。作为医疗专家组的组长,根据队伍专业特长,组建会诊专家组,组建武汉-河南方舱工作联络群,随着武汉防控局势的变化和人员调整,及时安排各个班次衔接。特别是加强武汉、河南、陕西友军队伍的合作和衔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推进方舱内的医疗工作。他还利用方舱内的广播设施,积极联系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进行专业的情绪疏导放松治疗。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青山方舱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并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为今后中医药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夏黎明,女,大学本科学历,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感染ICU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生命重于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夏黎明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报名参加“抗疫”战队,在危难时刻,在祖国最需要医护人员之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和家人简单交代后,就毅然奔向了医院公共卫生楼、疫情最前沿!尽管有心理预期,进入隔离病区感染ICU后,第一感受还是比预料中严峻,她迅速调整心态进入战斗!工作时由于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口罩、帽子、护目镜、手术衣、防护服等,全身上下裹得严实不透气,相同的工作时间,体能消耗是平时的数倍。有时感觉闷气、呼吸困难,难受的时候恨不得一把把口罩抓下来、但是每当她想到自己的使命—救治患者,就坚持再坚持,圆满完成每一班次工作!护理工作繁琐辛苦,当她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感觉一切辛苦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不只是一句空话,在重症医学科“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不平凡的事业。
于丹,男,硕士研究生,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感染ICU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于丹同志怀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本色。进驻感染ICU后,他负责周口转来的两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家族发病父子)。其中老年患者病情出现重大转变危及生命,他带领三级医疗团队连续奋战48小时不合眼,为抢救患者生命,冒着感染的巨大风险紧急启动气管插管及ECMO救治等手段,组织人员通宵达旦进行病人病情讨论,积极整理材料向院内省内专家组汇报情况并调整最佳救治方案,在病人极其危重的一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积极研究救治方案,调整措施直到病人各项生命体征渐平稳,为下一步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其子经努力救治已成功治愈出院。
作为长年工作在一线的重症医生,他非常清楚病人在脱离危险前更换主管医生不利于整个治疗的连续性。在隔离病房额定工作时间结束前,他主动申请延期,毅然坚守疫情一线,这种勤勉认真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同事的好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