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慧 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主要事迹介绍(敬业奉献提名奖)
十年坚守成就绿色生态梦
刘慧,女,1981年5月生,博士,现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生态环境材料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生态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理事会理事、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家库专家、河南省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黄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优秀工程咨询三等奖1项,黄科院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近5年,4次被评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4次被评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优秀职工”,曾获“黄河水利委员会劳动模范”“黄河水利委员会最美黄河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岗位标兵”“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第三届青年科技英才”“黄委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优秀班委”等荣誉称号。
刘慧同志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与党组织保持一致;清正廉洁、遵纪守法、敬业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凭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十多年来立足一线,从技术凝练到正式向市场推广,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及沿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守科研一线,探索技术创新之路
2010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刘慧进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一直专注于生态环境材料的研发,致力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依托“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研发了固结植生生态治理技术。作为技术负责人,她经常奔波于各个项目现场和合作单位之间,没有白天黑夜和节假日的概念,只有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想法。技术研发初期,砒砂岩治理区无路无水无电,为了测得砒砂岩区真实可靠的试验资料,刘慧和团队成员带着干饼早出晚归,徒步走遍了圪秋沟流域的沟沟岔岔,靠人力扛出5吨多砒砂岩样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出色完成了项目任务。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服务于生产,刘慧长期坚持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技术操作难点,针对现场实际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目标与方向,使研究工作始终与生产密切结合,时常被称为“民工博士”。
多年来,刘慧始终恪守“科研不言苦,技术永创新”的科研信条,坚持开拓创新,致力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2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900多万元;研发了固结植生生态护坡和泥沙固结胶凝2项核心技术。发表论文50余篇,翻译文章20多万字,获授权专利11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或参编标准11项,成果列入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6项、黄委“三新”成果6项。
研究务求实用,力推科技成果转化
刘慧同志一直秉承着“科研是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坚持科研和技术服务两手抓。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十分关注其能否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她积极开拓市场,开展技术培训班,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研发出的科技成果在市场迅速转化应用。
近几年,固结植生生态治理技术先后在青海、内蒙、陕西、新疆等地区的工程中进行了推广应用,不仅能让边坡“固”起来,而且还能“绿”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引起《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关注,真正实践了团队“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的科研诺言。2019年,固结植生生态护坡技术从1000余项技术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国科技协会发布的《2019前沿领域科技成果推介手册》。2020年,该技术被列入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立足平凡岗位,书写爱岗敬业情怀
刘慧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多年来一直甘于奉献,任劳任怨。2014年11月,已经入院待产的刘慧还在修改即将发表的论文;12月,她在月子期间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年度执行计划和技术总结报告,并上报科技部。
出差对刘慧来说是一项说走就走的工作。2017年4月,刘慧的父亲因患肺癌需要手术,而手术时间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验收时间紧邻。老人经历了14个小时的手术,当护士推着他从手术出来,刘慧只匆匆看了一眼虚弱的老父亲,就不得不连夜赶回单位整理课题验收材料。熬了一个通宵,当天上午甚至没顾上喝一口水,又赶到北京参加课题验收会。2018年9月,刘慧的父亲又被诊断出直肠癌,而她又一次丢下刚动过手术3天的老人,坐上了去新疆伊犁的飞机,也正是这一次出差开启了团队科研成果转化的新篇章。
刘慧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用忠诚和专注书写着坚持。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而今,刘慧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奔走在试验室、项目现场、报告会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