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

第七届省直“十大道德模范”葛 昉

时间:2021-11-11
来源:河南机关党建网
分享到:

葛昉

葛  昉  河南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所职工 

主要事迹介绍(孝老爱亲模范

于不离不弃中尽显人间大爱

         葛昉,女,汉族,1973年2月出生,群众,河南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所一名普通的职工。

多年来,她在兢兢业业干好工作的基础上,独自一人悉心照顾重度脑瘫的女儿及体弱多病的年迈父母,于不离不弃、全心付出中彰显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无声无言的人间大家。

2010年底,她的女儿出生了,然而新生命带来的喜悦没有延续多久,孩子突然频繁发生痉挛抽搐,一天发作几十次之多,抱去医院有的医生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症。经过辗转就医,最后在北京确诊为一种罕见的婴儿期癫痫发作。虽然通过治疗止住了癫痫,但是孩子也成为了重度脑瘫。从此,她开始了艰辛的康复之路。因为严重的抽搐导致孩子的大脑功能几乎全部丧失,甚至连吃奶吞咽这样的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人为干预。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医院,然而康复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孩子只有缓慢的进步,几乎没有智力,衣食住行完全不能自理。这时她的家庭又出现变故,孩子的父亲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离开,承担照顾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人的肩上。

她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时候只需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她正视现实,既然要和孩子相依为命就需要依靠工作获得经济来源,孩子无法继续住院治疗就自己给她做康复。为了兼顾好工作与孩子,她住到单位旁边,在家里专门给孩子布置一个安全活动的区域,装上监控,摆好玩具,上班时就把孩子安顿在那里让她自己玩,通过手机监控有否异常情况。工作起来就专心处理,短暂休息时就飞奔回家帮孩子大小便,喝水喂食,稍稍活动,然后再返回工作。一开始孩子经常尿湿裤子,需要时刻穿戴尿不湿,慢慢经过训练可以较好地配合她的时间间隔解决如厕问题了。

工作之余,她开始自己训练孩子。她买来相关书籍,按照学到的方法给孩子做按摩,开发认知,做四肢训练。她教孩子看图书和画片,发现她对音乐感兴趣就找来儿歌视频放给她看,自己也学会了近百首儿歌一遍遍唱给她听。女儿最喜欢的练习就是两个人脸对脸坐好拉着她的手唱歌。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愿意有短暂的视线接触,也就趁着这短暂的视线接触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动作。孩子大运动与精细运动都不行,她从简单的站立开始练起,先是3分钟,到5分钟10分钟。每天忙忙碌碌她就开动脑筋利用时间,创造时间。平时做家务也把孩子带在旁边,洗碗,做饭,一边和她说话一边让她练站立。孩子喜欢看洗衣机转动,洗衣服时也是练习的好时机。就这样,孩子慢慢地可以站立得比较稳了。接着练起立,下蹲,之后慢慢扶着她在房间里走动,后来干脆把她抱下楼,在户外练习。这一抱就是几年,从30多斤到孩子如今60多斤的体重1米4的身高,矮小的她还是每天坚持,只是以前一口气抱下三楼,现在要中途停下休息几次。她乐观地说,只要天天抱就一直能抱得动。

楼下的活动范围和视野都变大了,女儿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一开始也只能在小区附近转悠,走不上几步就需要坐下休息。慢慢一点点向外围探索,暑去寒来,她扶着孩子走的距离越来越长。时间久了附近的人都认识这个孩子,路上会遇见好些爷爷奶奶和她打招呼,逗她玩鼓励她,孩子明显看起来高兴又兴奋。

她买来教具帮助孩子做手部精细活动,先练抓,再是捏。手部的精细运动和智力高度相关,孩子的水平达不到对这些也不感兴趣,经常手一松把积木扔得一地,再不就抓着放到嘴里啃。虽然孩子不理解不配合她也不气馁,一遍一遍手把手教她练习,因为神经的训练也可以是逆向刺激达到的。

孩子无法自主进食,一个原因是手口配合不行,更重要的是咀嚼力量差,导致大块食物吞咽经常噎到。因此每顿饭都是非常耗时的工作,先要把食物剪成小块,再分成一口一口的分量放在她的手上,辅助她自己送入口中。一碗饭经常反复热几次才能吃完。这些年来一天三顿,天天如此。通过这样的训练慢慢地使孩子的口腔肌肉有了一定力量,就不再一天到晚流口水了。

几年来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了她的汗水和付出,她说我不期望奇迹发生,但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只想尽最大的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她不仅是母亲,也是老人身边唯一的女儿,因此还要照顾好高龄的父母。父母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她每天前去探望,跑前跑后,看到父母情况稳定才放下心来。经常是父亲出院母亲住院,甚至父母同时住院,她开玩笑说自己的鞋子都会自行走去医院。

母亲患有慢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疾病,有一次重度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高烧不退,最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年迈的父亲慌张得痛哭起来,她就自然成了他们的主心骨、顶梁柱。一边安抚好父亲,她又找医生仔细咨询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了解护理要点。她时刻守在母亲病床边尽心服侍,耐心鼓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整整一个月直到撤掉呼吸机,平安出院。看到笑容又回到二老的脸上,她觉得一切付出都算不得什么。

她不仅照顾老人的身体还注意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母亲因为病情常年卧床不能出门,情绪时常低落,她就是她的开心果,经常抽时间和她聊天逗她开心,一遍遍安抚老人的情绪。父亲是个电脑迷,她买硬件装软件修故障随叫随到,做父亲的电脑专家。为了不让父亲长时间坐着她又拿来定时器提醒他常站起来活动。

两位老人居家她定时送菜送饭去探望,帮父母打扫卫生洗洗涮涮。前年,八十多高龄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她每天在ICU、父母家和孩子之间来回奔波无数次,也曾感到心力交瘁,但她一直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她说,父母孩子都是最亲的人,我是他们的支柱和依靠,我不管谁管。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她相信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要跟上思想的脚步才不会社会甩下。在工作和照顾家人之余,她努力寻找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就更是她学习的时间。她不仅阅读了许多与孩子相关的特殊教育书籍,还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等感兴趣的有关领域。她最喜欢的心理学家是弗兰克尔,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失去了所有亲人。弗兰克尔在讨论苦难的意义时指出,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通过阅读他销量超过千万册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她认识到,苦难就像一粒沙子进入蚌壳,沙子本身毫无意义,经历过痛苦斗争磨砺成为珍珠的过程使苦难有了意义。

她也喜欢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他说,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因此苦难的经历和幸福的体验并不是冲突的。经历痛苦反而更有可能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成长,让人更有勇气去追求幸福。

在庞杂的阅读同时她也注重工作中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单位根据她的特殊情况,安排她负责网络运营维护的工作。她充分利用便捷海量的网络信息从头学起,查资料找专著,广泛阅读,不仅有《社群运营五十讲》、《从零开始做运营》这类实操性质的,还有广义上与互联网相关的《善数者成:大数据改变中国》、《复盘网飞》等畅销书。通过认真研究仔细做笔记,顺利地接手了工作,获得了单位领导与同事们的好评。她说,阅读是我的救赎,是我的避难所,使我跳出生存模式,将身心拓展到更加开阔的天空。

虽然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她却常常心怀感恩,她感激身边的每一位领导、同事、朋友、邻居,给了她许多关心、鼓励和帮助,同时也给她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她说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施比受有福,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因果报应式的自我安慰,而是说通过施与的过程发掘出自己蕴含的无限力量,从而体验到更有力的人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