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宏,郑州轻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师
主要事迹介绍(诚实守信类)
一、捐藏建管,事迹突出
1982年,刘智宏来到郑州轻工业学院控制系,成了一名电子实习实训教师。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有人家里的电器坏了,舍不得扔掉,就找他帮忙修一修。修好的电器被欢欢喜喜地拿走了,暂时找不到配件的电器却越堆越多。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电器收集起来,供学生实习实训用。从那时起,刘智宏开始了他的“疯狂”收藏之路。
80年代初,电子产业还不是很发达,很多电子元器件不好找,有的元器件还比较昂贵,当时一个三极管3块多钱,有时为了修复一台电器,需要费很大的周折。刘智宏利用一切机会到全国各地的旧货市场去收集电器产品和配件。出差的时候,忙完学校的事儿,抓紧时间就去当地的旧货市场淘换各种宝贝,为了省点儿钱,他都是就着开水啃几口干粮。十几年下来,3000余件“老古董”已经成了他的宝贝。除了实验室库房外,家里更是到处都堆放着电器产品。有一次出差回来,当拿着新淘的电器回家时,老伴说什么也不让进屋,并坚决要把这些“破烂”扔出去。他只好把东西寄放在亲戚家的地下室里。
随着收藏的深入,精品物件也多了起来,二战时期的“柯达”军用摄影机、我们河南人的骄傲,黄河牌8.7毫米电影放映机、民国“飞歌”收音机、各种军用收发报机……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一次,一位房地产开发商看中了他的东西,让他开个价,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决不还价。刘老师说:“给多少钱都不卖。这些肯定都要留给学校,留给我的学生。”因为类似事情,他在“圈儿里”得罪了不少人。刘智宏直言,“我只认准了一个理——学生需要、学校需要,我什么都舍得给。”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刘智宏老师毫不犹豫捐出个人多年收藏的各种藏品,在校内建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电子博物馆,电子博物馆共有七个展区:通讯发展史、收音机发展史、电影文化、民俗文化、展品体验互动、照相机发展史、测量仪器。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拓展视野、传承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发挥所长,教书育人
三十多年来刘智宏老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服务好每一名学生,同时,在校内组建了“无线电协会”社团,引领学生开展各种无线电技术活动,学习无线电知识,掌握和了解无线电技术的相关技能,操作和使用各种无线电设备。
电子博物馆建成之后,为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刘智宏老师的指导下,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博物馆主题活动,例如: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利用馆藏的展品,举办了《改革开放百姓生活变化展》展示,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用生动的实例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每年的“1·13世界无线电日”、“五·五无线电节”、“5·18世界博物馆日”、“9·18国防教育日”都组织同学们开展各种纪念和交流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引领同学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怎样去掌握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三、服务社会,关爱他人
刘智宏老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市政府组织的CBD龙舟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中,利用无线电的技术特长,为赛事进行通讯保障和无线电频率监测。每年参加省无线电协会组织的全省应急通讯演练,以及郑州无线电管理局每年度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受郑州市无线电协会委托,为郑州市无线电爱好者所用设备进行检验,让学生用学到的无线电知识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在社会上赢得了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8年暑假,学校组织“教育三下乡”支教活动,刘智宏老师主动报名参加,并带领校无线电协会的部分同学,顶着酷暑,不畏生活的艰苦,到偏远山区一所小学,给他们带去了学习用具、教学仪器、科技实验装置、电子琴、玩具、食品等,为他们开设了英语课、音乐课、绘画课、人文地理课、普及无线电知识,辅导他们制作小手工,科技制作等,弥补了当地教育资源的空缺。在短短的几天支教中,帮他们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更多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大山,要改变命运的信心,同时也使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阳光的一面,使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要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如今,在科学校区工程训练中心建成了宽敞明亮的电子博物馆。在这里,每件被岁月抹去光华的老器物都重新活了起来,它们通过刘老师细致地讲解,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