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正式老师(兼任校长)和2名代课教师,负责教授一到五年级的全部课程;校舍与村部共用一座年久失修的两层楼房,一层一大两小3间教室、门前不足70平米的院落就是5个年级20个孩子的教学场地;17个孩子来自困难家庭,其中一户困难家庭兄妹四个均在该小学就读;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家住最远的要每天独自步行30分钟上学……这便是西沟村的小学师生。西沟村是嵩县纸房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距离镇政府50公里,被当地人戏称为“纸房的西藏”,是新一轮驻村帮扶中省政府办公厅新增的一个帮扶点,也是此次青年学习研讨小组受厅党组委托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地。
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切实有效的关爱服务,避免“过客式帮扶”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产生心理落差?这是活动筹划阶段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通过多次与办公厅驻村第一书记黄巍深入沟通,询问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了解师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我们确定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关爱不应止于物质帮扶,更要精神启蒙,为孩子们推开眺望山外的一扇窗。围绕这一主题,青年学习研讨小组的成员们除了按男女生人数准备了学习、生活用品外,更精心筹备精神食粮,以青年学习研讨小组进课堂、每个成员讲一堂课的形式为孩子们开拓视野。
6月1日,青年学习研讨小组成员在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谷文带领下走进西沟村小学。一行8人沿着伏牛山北麓不足3.5米宽的崎岖山路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了坐落在大山深处的西沟村小学。
抵达时,孩子们已在教室里端坐,时不时伸着脖子向窗外张望。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眼神,青年学习研讨小组的成员们备受鼓舞。书法课上,司锐用图画为孩子们介绍西沟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用板书从3600年前的甲骨文讲到近现代的隶书、楷书,孩子们一边猜着念一边惊叹“哇”;音乐课上,王纪元拿出手绘的近10页通俗明了的竖笛指法和简谱,手把手教孩子们吹奏乐曲,孩子们个个涨红了脸学,为自己奏出的不同音符惊喜不已;语文课上,田聪颖以击鼓传“象”、脑筋急转弯等游戏与孩子们互动,并以亲身经历为故事蓝本,向大家传递阅读的乐趣,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略显羞涩,到后来举手主动说“我也要给老师出个谜语”;朗诵课上,王宏谕带领全体小朋友朗诵精心标注了拼音的河南籍诗人王怀让代表作品《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孩子们稚嫩又高昂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体育课上,邱昌楠带领孩子们进行“抢收抢种”“两人三足”“托球跑”“带球射门”等多种精心设计的户外趣味游戏,校外广场上热闹一片,充满欢声笑语。
一节课堂、一场交流,新奇的内容、鼓励的眼神,燃起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期待与希望。三年级的陈怡囡高兴的说:“今年的六一我很开心,远方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来看望我们,教我们写字,吹笛,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猜谜语,陪我们做游戏,这是我过的最最开心的一个儿童节,我会永远记得。”五年级的陈文杰说:“今年的六一是我长这么大最开心的一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让我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一定努力学习。”校长说:“通过这次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都深切的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省政府机关对我们大山深处孩子的爱,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看到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看到孩子们的依依不舍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今后我们会更加用心的去爱、去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大山深处也能愉快地学习,度过快乐开心的童年生活,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从初见面时的拘谨,到结束时的依依惜别,青年学习研讨小组的成员们用真心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与喜爱。大家不仅看到了山区孩子对求学的期待和渴望,更感受到他们走出大山的梦想与现实教育资源匮乏之间的落差,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的重要论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将对这些孩子的疼爱、想要帮助他们的冲动化为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与行动,这个问题萦绕在每个青年学习研讨小组成员的心里,也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懈寻求答案。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第一步,此次活动为后续内容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活动方式,将帮扶持续下去,将爱心延续下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