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专题专栏 省直动态 机关党委

汇聚银发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鹤壁市淇县大石岩村、鲍庄村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3-06-06
来源:省委老干部局青年干部蹲点调研组
分享到:

  按照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安排部署和大兴调查研究要求,5月15-19日,省委老干部局21名青年干部深入鹤壁市淇县大石岩村、鲍庄村开展蹲点调研。通过听、看、谈、访等形式,实地了解退休干部徐光、冯增智带领大石岩村、鲍庄村脱贫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情况。通过调研认识到,离退休干部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情怀肯奉献、有特长会谋划、有能力善协调、有办法能落实,要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引导老同志助力“十大战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一、基本情况

  大石岩村位于淇县西部,隶属于淇县灵山街道,辖大石岩、大春花、小春花、唐沟河、李沟、两流水、小庄、阴窝8个自然村,计425户、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2人,党员53名。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林地1650亩、宜林荒山3000余亩。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2年,大石岩村成功创建省级“五星”党支部。

  鲍庄村位于淇县西北部,隶属于淇县黄洞乡,辖鲍庄、范寨、小鲍庄3个自然村,计173户、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人,党员31人。全村耕地面积604亩,荒山面积6000余亩。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2022年12月,鲍庄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2014年底,淇县开始专门组织统计该县在外就业、创业人员,从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亲情、乡情这一纽带,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徐光、冯增智积极响应这一计划,回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发挥政治优势,抓牢思想强引领

  曾经的大石岩村是一个深山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近70%,村“两委”班子涣散,长时间选不出村支书,村里群众怨声载道。徐光回到家乡后,看到山高路险、地薄粮少的穷村,看到村里留守村民意志消沉、不思上进,看到村党支部瘫、散、软,很快意识到大石岩村落后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战胜贫困的精气神。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思想建设,多次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召开务虚会,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老三篇”,带头讲焦裕禄精神、红旗渠故事,让村里党员找回入党时的“初心”,拔掉大家思想上的“穷根”。

  冯增智回到同样是贫困村的鲍庄村后,通过深入群众,针对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自身不富、增收无路、兴业无门、干事无钱、信心不足等畏难情绪和守穷求安思想,狠抓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他利用党员活动日,坚持组织学党章,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党员干部提升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也让群众感到有希望、有盼头。

  (二)发挥威望优势,找准症结解难题

  大石岩村缺水,唯有的水源是自然渗透形成的山泉。没有固定的水井,村民们怨气很大。徐光多方筹措资金,自己垫付工钱,到任后的第21天就成功打了一眼260余米的深水井。一眼井打出了村“两委”的威信,也打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在徐光的带领下,村里20多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成立了“七老团队”。虽然平均年龄已达74岁,但他们爬遍了大石岩村周边的13座山峰,在山头插上红旗,激励大家勇往直前。“七老”们举着红旗,翻山越涧,早出晚归,成了大石岩村一道亮丽风景,一些有时说点闲话、讲点怪话的群众也转变了观念。2018年4月,大石岩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徐光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2月,他又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鲍庄村因地处山区,村与村之间有山阻断,年久失修的饮用水管道早已无法正常为村民供水。冯增智一趟趟去水利部门申请,仅两个多月,两个自然村近600名村民安全饮水管道更新入户工程顺利完工,村民告别了去村口打水吃的日子,不出家门便吃上了自来水。范寨的孩子到鲍庄上学,他们要么绕马路多走2里多地,要么走山上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冯增智又与交通部门协调,加上联系爱心企业,开山凿石,半年后一条1公里长、8米宽的平整道路从鲍庄修到了范寨。村民耕地难,冯增智协调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捐赠了5台农业机械,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使全村600亩耕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三)发挥经验优势,打开特色产业路

  为了寻找大石岩村的出路,徐光一上任便背上水壶、干粮,拿上拐杖,走遍每个自然村,爬上村里大大小小的山头。考察一圈下来,他发现大石岩村的山地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但这里风光秀美,而且还有天然的洞穴和抗日战争的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唯一出路。通过汇总各方意见,最终徐光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块探索出了“党建引领+红色研学+旅游兴村”的工作思路。

  冯增智曾任鹤壁市农业局副局长、市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针对鲍庄村山区土地贫瘠不利于庄稼生长的情况,他一趟一趟往山上跑,利用自己的特长,不断研究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冯增智还发现,鲍庄村的荒山是个大聚宝盆,有古寺院、古军寨、古柏树、古民居、古山洞、古山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梳理完村里的问题和资源,他帮助村“两委”制定了《鲍庄村治贫创美攻坚计划》,为村里发展建设出谋划策、奠定基础。

三、主要成效

  (一)激起干事创业精气神

  徐光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发挥酵母作用。就如酵母发面一样,在徐光的带领下,看着一件件以前不敢想、做不成的事变成了现实,党员动起来了,群众干起来了,大石岩“活”起来了。村民说,“徐书记是大石岩人,咱也是大石岩人,村里的事儿,不能光让徐书记一个人干!”村民杨义清垫资近10万元为村里修路栽树。72岁的老党员杨义文,得知山上的300多株绿化树木缺水,连夜带着弟弟挖坑、铺管、架设水泵,一夜之间让树木“喝”上了水。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大石岩村的奇迹。为了修好路,他们自带工具,背着干粮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原定半年工期的蜘蛛山登山线路,只用43天就全部完成,需要上百人的工程,仅仅用了30多人。在大家的努力下,平整的柏油马路建成通车,旅游综合服务区、停车场也建了起来。冯海贵、孔水洲……这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支持家乡发展。在外地工作的大石岩人也被村党支部召集起来,通过“大石岩智力返乡先锋队”微信群为村里发展献智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村里的不良风气得到扭转,党支部由弱变强,村子发展由慢变快,党员群众人心齐、干劲足,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冯增智的带领下,鲍庄村旧貌换新颜。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吸引了5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中3人还进入到“两委”班子,2人创办领办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鲍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新画卷。

  (二)焕发贫困山区“新面貌”

  大石岩村有着北齐摩崖石刻、殷纣王大殿遗址、开国中将皮定均抗日故事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却没有足够的开发和挖掘。在徐光的带领下,蜘蛛山上开凿了台阶、青龙山上修起了路。清理河道、整理村容村貌,修停车场、改建综合服务区,整合资源搞旅游开发等,让村民们看到了深山老村的希望。2018年10月,徐光筹资30万元打造了占地300平米的红色道具展厅。2019年,他又筹资建设600多平米的“红馆”。目前,大石岩村已修建了总长20余公里的4条拓展培训线路,配套了可容纳150人的会议室、住宿楼、餐厅,建起了近5000㎡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雕塑,以及600余米长征精神体验项目,打造了用92幅壁画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红色一条街等。昔日的深山贫困村,正在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研学基地。

  曾长期困扰鲍庄村的吃水难、行路难、种地难、增收难、卫生难、发展难等问题,在冯增智的带领下,一一得到破解。引资3家企业开发荒山,2000亩的仁用杏种植已经完成,还种植了500亩薄皮核桃,引进商薯19号、豫谷18号等优质高产品种7个,种植结构的优化为村民增收建起了稳固的产业基础。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通过招商建设了白虎岩寺慈善文化产业园、鲍叔古军寨游览区、范寨康养旅游基地等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内拓宽硬化街道12400平方米,石砌台阶路10条398米,清理私搭乱建设施50处,穷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红色研学、旅游兴村、特色种植、红色影视拍摄,短短几年时间,大石岩村山路畅通,村容整洁,形成了集教学、参观、体验、拓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红色研学”已在大石岩生根、开花、结果,据统计,2018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团队197批次;2019年接待287批次;2020年接待185批次;2021年接待230批次;2022年接待165批次。2023年,仅前4个多月已接待150余批次。大石岩村也先后荣获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性乡镇(街道)党校、省离退休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

  如今的鲍庄村一派欣欣向荣,逐渐形成康养农业、特色果业、康养旅游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模式。随着资源优势一步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鲍庄村村容美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鲍庄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省级传统古村落、省级美丽乡村、省级卫生先进村、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

四、几点思考

  离退休干部长期受党的培养教育,政治坚定、经验丰富、作风优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我们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持续建好“银发人才库”。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主动对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工作提质增效,2021年12月,我省开展“银发人才库”建设,按照政治引领、服务大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逐级遴选、分级建库,动态管理、保持活力的原则,采取省、市、县三级分别建库的方式进行。目前,仅省级层面就已组建涵盖党建、宣传、管理、经济、法律、科技、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十大领域的银发人才库670余人。要持续建好用好这个“富矿”,调动老同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动员更多老同志积极加入银发人才库。在实施“十大战略”,推进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中,持续释放银发人才资源潜力,引导他们在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贡献智慧力量。

  二是积极搭建发挥作用平台。淇县实施的“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为徐光、冯增智等退休干部打造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也为乡亲们带来了“领头雁”。这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离退休干部人生经历、优势特长,在助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开展农技推广、技术咨询,组织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多搭建好平台,多提供好载体,激发老同志在乡村工作的热情,引导更多离退休干部成为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基层治理的“智囊团”、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三是持续深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中央、省委关于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部署要求,在全社会不断形成珍惜离退休干部人才资源的良好氛围。用好老干部大学、活动中心等阵地,积极向老同志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具体要求,让离退休干部更加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表彰机制,对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的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给予表彰,激励更多银发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

  此次蹲点调研,既是省委老干部局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自选动作,也是加强青年干部培训锻炼的重要举措。通过与离退休干部、老干部工作者、青年干部先进典型面对面座谈、零距离交流,上山头、进地头与村干部、群众一起拉家常、作访谈,深入调研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青年干部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进一步提高了党性修养、涵养了为老情怀、锤炼了优良作风、增强了能力本领,为推动全省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了蓬勃青年力量。

责编:李明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