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党建动态 党建信息 省直动态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基层党组织战“疫”在行动: 河南日报九零后驻地记者战“疫”成长记

时间:2020-02-28
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分享到:

  在此次战“疫”行动中,河南日报地方管理部13名90后记者响应集团党委会、编委会号召,放弃亲人团聚和个人休息,连续20多天奔波在一线。在采访中,他们见证了大量90后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公安干警、青年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大家在相互感动中砥砺初心,在相互激励中扛起责任,一批出新出彩的新闻报道在他们手中诞生,一批优秀的青年党报人在茁壮成长。

  他们无愧地说:关键时刻 我在现场

  河南日报是最早关注疫情的省级党报之一。1月23日,按照编委会统一安排,各记者站开始启动疫情防控报道。

  洛阳分社王雪娜率先将洛阳车站疫情防控稿件传回本部。信阳站李子耀第一个把当地召开专题会议稿件发回本部。而在医疗卫材之都长垣,新乡站袁楠除夕当天就深入企业采访。

  大年初一晚上,集团召开紧急会议,通知自即日起进入战时状态,地方管理部要求各站随时接受并完成报社工作指令,随时向编辑部通报驻地重大疫情相关情况。

  1月26日,李子耀当天提交省领导信阳督战等三篇报道,袁楠提交了省领导新乡调研卫材生产情况的稿件。

  同样是大年初二,南阳站曾倩最早采写普通群众顾全大局支持配合防控措施的报道《“等疫情过去了,俺再结婚也不晚!”》。商丘站刘梦珂本已回到老家过年,看到疫情应急措施的升级,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当天将《商丘乡村大喇叭开始广播了》“文字+视频”稿件传回本部。

  除夕夜,洛阳分社紧急召开微信视频会议,要求大家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走出家门,采写鲜活的新闻稿件。初二一大早,王雪娜就戴着口罩就深入洛阳洛龙区学府街道办事处龙和小区进行实地采访。“我们小区北门就是洛阳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敢来我们这儿采访,你是第一个。”采访中,街道办事处书记蒋艳萍脱口而出称赞道。

  1月27日,李子耀采写的一线直击《商城县:风雪中的疫情阻击战》,因现场感强,稿件得到集团领导的点赞。1月28日,他采写的《一天前她是医保局干部,现如今她是疫情防控一线的小护士》也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在家备战的小伙伴战斗热情,大家在值班主任和站长的带领下,争相钻研业务,研究优秀报道,寻找最佳角度,搜集重要线索,优秀的报道像雪片一样扑面而来。

  发热门诊,可以说是这场战“疫”中最危险的一线。1月28日,焦作站姬姣姣来到焦作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采访,她见证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看到了那一张张印着红手印的“请战书”,迅速赶写了《“胭脂”为印,热血作战!焦作市人民医院千余名医生主动“请战”》。此外,她采写的《冲在家乡“战疫”一线的医学生》《抗疫一线 一个“三警”之家的同与不同》等稿件获得读者好评,20多天来,她采写的抗疫报道已见报、见端50余篇。

  从《对不起,孩子,我去了武汉!但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到《“小芷”姑娘的神秘信封:我们一定可以“芷温毅”》,开封站张笑闻十几天的采访经历,让他见证了一个个平凡又勇敢的普通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怎样舍小家保大家,正是带着对他们的敬佩和感动,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细节和温情。“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河南人的执着、勇敢、坚强,这是一股信念的洪流,他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他们报道好。

  “离病毒近一步,危险就增加一分。但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们面对疫情必须选择‘逆行’。”为“揭秘”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工作背后的故事,1月31日,鹤壁站蒋晓芳前往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她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入实验室检测区采访了4个小时,连夜发回报道《探访疫情防控“判案官”》,稿件在河南日报刊发后,被多家媒体转载。2月10日,鹤壁市首批3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她第一时间奔赴医院,对同时治愈的一对母女进行采访。由于担心隐私被泄露,采访对象十分戒备,不愿交流太多,她不断努力,尝试以朋友间话家常形式拉近距离,逐步打开了心结。3个多小时采访后,她五易其稿,报道《“重新见到太阳的感觉,真好”》,准确、深入地将这对母女患者17天来与病毒殊死博斗的心路历程真实呈现,受到读者好评。

  随着疫情的发展,一线涌现出的典型和感人事迹越来越多,本来在老家“网上作业”的刘梦珂再也坐不住了,她不顾父母的阻拦,坚持提前返回商丘。2月4日,她深入商丘市立医院采写商丘首批3例确诊患者出院的新闻。疫情越来越重,她所在的小区出现了确诊患者,她开始担心,犹豫还要不要出门采访?“在家写稿一定没有现场写出的稿子生动。去,这个时候更不能退缩。”她告诉自己。2月13日,得知支援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21名农民工返乡的消息,她去采访这些“逆行者”。赶到隔离安置点时,只能与“逆行者”隔空喊话,这样的采访经历让她终生难忘。从大年初二至今,她采写的30余篇稿件在客户端或报纸发表。

  从大年初三传出第一篇稿件,平顶山站王冰珂正式拉开了参战的帷幕。二十多天来,寻找新闻热点、亮点,跟着基层党员干部去防疫成为他的工作主题。他先后采写《“躺下也睡不着,还是过来看看踏实”》《守卫疫情最前线的“白衣勇士”》等32篇新媒体稿件。其中,《六楼阳台隔空送餐,一根绳子连起警民情》《一位河南55岁呼吸内科主任的24小时》等稿件获得广泛点赞、转发。

  他们自豪地说:融媒战役 我在战场

  抗疫战役仍在持续,记者们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其中,既有对看不见病毒的心理恐惧,又有对深入现场写出好新闻的能力考验。除了一般动态性新闻,那些有新角度、新感受的典型素材,能提供有故事、有正能量的全媒体报道,才能真正走入读者心灵,也是他们用心打磨的重点。

  焦作站马愿采写的稿件《“一级应急响应”下的小村图景》附带一段Vlog,用视频的形式呈现疫情下豫北农村的生机勃勃和秩序井然,呈现效果非常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和转发。

  疫情期间,让安阳站悦连城有了更多思考。大年初四,他争取了到跟包村干部下村执勤的机会,写出《严防死守“固”防线》。但随后,他就没那么顺利了。因为抗疫形势严峻,没有接到有关部门通知,有的单位拒绝了他的采访,让他十分痛苦。随后,有的稿子经修改后依然落选河南日报见报稿。这次练兵让他思考很多:现场没少跑、脑筋没少动,为什么总写不出“硬核”的文字呢?“除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之外,或许与灾难报道独特的采写节奏有关。从前,我习惯‘思考先行’,查文献、拟提纲、找信源、写稿子、不徐不疾。现在,我必须‘实践先行’,一个人、一杆笔、一部手机就是一支队伍。”

  回顾这二十多天来的采访经历,济源站李茜茜觉得这是她进入记者站以来接受的最大一次挑战。“每一个环节有条不紊进行着,每一天都紧张而充实,因为我在新闻战‘疫’一线工作。”虽然外出采访比平时困难,但看到稿件顺利刊发,心中总是充满力量。她从基层防疫中挖掘出了一批典型人物和先进经验,采写的《村干部“上岗”记》《当好“警卫兵” 做好“贴心人”》等报道,受到点赞和好评。

  商丘站赵若郡关注警医夫妻携手抗疫的故事,她从夫妻间相互鼓励的微信写起,以小见大,倾注笔墨,不枝不蔓,用细节还原生活,激发战“疫”斗志。整篇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过多的夸赞,但受众通过平凡警医伉俪携手抗疫的小事,感受到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力量。

  二十多天来,鹤壁站孙美艳上午采访、下午写稿、剪视频,她先后采写了《一位社区主任的防疫日常》《一位民警的“双城记”》等稿件,制作了《鹤壁无人机空中喊话》《探访疫情防控“判案官”》等视频。“这次的‘大练兵’,更加深化了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理解。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扎实的采访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更应该有无畏、担当的工作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会将这次战役报道的经验转化为工作中前进的力量。”

  二十多天来的战“疫”报道,90后记者有太多感慨和收获。辛苦的虽然是身体和大脑,但收获的是能力和情怀,这种力量将照亮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

  战“疫”在持续,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王雪娜采访的现场,用于采访的代步车停靠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的临时办公室。她把时间都安排成采访和写稿,在河南日报客户端、报纸中发稿30余篇,“和我采访的战‘疫’战士们相比,这样的付出微不足道。在紧要的关头,一个普通人也能成为勇敢的‘逆行者’。我还不是党员,但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用笔和镜头记录好这场战役,谨记自己的责任、初心和使命,时刻准备奔赴一线。”

  李子耀因采访对象中有确诊患者,后来被隔离,在隔离中他有了很多思考。“累吗?确实累。但是,跟那些在一线奋力‘厮杀’的白衣天使比,跟那些在坚守防疫检查点的党员干部比,这算什么呢?党报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在重大考验面前,我绝对不能退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