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

第七届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 于 洋

时间:2021-11-11
来源:河南机关党建网
分享到:

于洋1_副本

于  洋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

主要事迹介绍(助人为乐提名奖

助人为乐永葆初心      创新服务勇于担当 

于洋,女,1975年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90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担任河南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及社会科学界别副秘书长。在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司令部直属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功2次;1997年9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司令部直属委员会提前晋职晋衔为“中尉军衔”;2020年10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10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4月,被河南省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20年第一季度省直‘身边好人’”;2019年3月,被“河南省直属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评为“河南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2019年7月,被河南省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18-2019年度‘省直优秀志愿者’”;2019年12月,被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2019年12月,被河南省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先进个人’”;2018年2月,被河南省志愿者联合会评为“2017年度河南省优秀志愿者”;2017年12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绿风尚·青年环保先锋”称号;2015年5月,被河南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评为“省直机关2013-2014年度优秀工会干部”;2012年5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2011年度河南省模范团干部”;2009年12月,被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评为“2008年度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2003年5月-2014年5月,曾先后6次被共青团河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模范团干部”;2004年4月-2013年9月,曾先后6次被共青团河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河南省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授予“年度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多次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她十数年如一日,以执着和忘我的工作态度,立足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无怨无悔,始终牢记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当好助人为乐志愿服务排头兵,打造一系列社会服务品牌项目,搭建十多个爱心互助平台,结合党校实际,组织策划“百场义务宣讲”活动,战“疫”期间勇于担当,展现了一位优秀志愿服务者的良好形象。

(一)坚持投身公益事业,争当志愿服务排头兵

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头戴志愿者小黄帽,嘹亮的嗓门、忙碌的身影、马不停蹄地奔波,用善举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义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是志愿服务队队长于洋同志在党校广大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

于洋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组织社会各界志愿服务人员开展各种志愿服务、献爱心活动、精神文明实践活动、扶贫济困活动等,受到了新闻媒体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连续6年在腊八节清晨给环卫工人、交巡警、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送上热腾腾的爱心粥,省市主流媒体以“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为题宣传报道;每年春节,带领志愿者赴敬老院慰问,被老人们称为“暖心小棉袄”;每年植树节,带领志愿者挥锹植树,被社会誉为“绿色使者”;每到春暖花开,都会主动上门为五保老人们剪指甲、缝扣子、梳头发,被五保老人们亲昵地称为“咱闺女”;每到儿童节,都会带领志愿者到社会福利机构,为残疾儿童送温暖,陪伴他们读故事、做游戏,被残疾机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孩他姨”;无论严寒酷暑,她都会组织大家走上街头擦拭护栏、摆放单车,被媒体描述为新时代城乡“兼职美容师”;连续15年组织省委党校和附近单位人员无偿献血,她永远是第一个撸起袖子献血的志愿者;业余承担省委党校校史馆讲解工作,6年来共讲解上百场,直接受众上千人;组织省委党校教职工多次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濮阳市清丰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组织协调省委党校义务宣讲团成员奔赴全省各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史知识等,积极传递党的声音,播撒红色能量。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以来,她始终以身作则、勤恳敬业,在她和她的团队积极努力下,省委党校入选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共同主办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推荐名单,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河南省直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无偿献血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为省委党校争创“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文明单位”荣誉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坚持吃苦耐劳军人本色,甘做文明创建铺路石

于洋同志2000年从省军区转业至党校,坚守军人“退伍不褪色”精神,多年来始终积极为省委党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鼓与呼,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为社会志愿服务牵线搭桥,为文明创建尽心尽力。

她率领党校教职工参加省直运动会,既当组织者又当战斗员,充分展现了党校教职工力争上游、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代表党校参加省直单位演讲比赛,艺压群雄、争得荣誉;积极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活动,搭建桥梁、树立形象,成为党校的“文明使者”和“文明形象代言人”。十多年来,她总是身兼数职,负重前行,尤其是“双创”目标确立以来,她更是热情高涨,经常是一个上午就要连赶三四场活动,布置现场、协调人手、组织实施,风雨无阻,常常是忙得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但再苦再累,她呈现出来的永远是雷厉风行的姿态、受领任务的干脆、完成任务的圆满,展现了一个标准的“兵”的样子,一名转业军人的良好形象。

(三)坚持敢为人先守成出新,勇做文明工作探索者

于洋同志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勇于探索和创新,为搭建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平台,她多次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加强协调,在省委党校建立了河南省志愿者培训基地,该基地成为全省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品牌。

她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在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队伍建设、载体抓手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党校模式”。她带头创建校(院)志愿服务队,提出“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活雷锋”,全校400余名教职工每年参加活动率达到100%,志愿服务队建设日趋成熟,志愿服务工作跃升至省直机关单位先进前列。在载体抓手上,她牵头探索,持续不断开展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城市大扫除、助老助幼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达到百余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形式上,她坚持新、活、精,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创建,坚持从志愿服务对象角度出发,急其所急、想其所需、帮其所难,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战疫情勇担当

作为志愿服务战线一名年轻的老兵,她坚守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勇担当,始终站在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新冠疫情出现后,口罩价格暴涨,她毅然第一时间购买1000只口罩,赠送给坚守在学校值班的工作人员,并迅速投身省委党校家属院及邻近社区的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响应“以社区保城区”的号召,彰显一名党员、一名志愿服务者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共青团郑州市委组织的“关爱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疫情防控志愿行动”,看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赴武汉抗疫一线队员家属,为前线医护人员排忧解难。

当她得知省委党校承担了省直定点医护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的任务后,她和志愿者们立即开始各项慰问服务活动的准备工作,并在英雄们归来后,将系列活动付诸实施。她组织策划并带领志愿者为归来的英雄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和结束医学观察归队的欢送仪式,其间还为队员们送慰问品、送鲜花、隔空过生日、宣读各界送来的慰问信等。在为医疗队员举行生日庆祝仪式上,当一曲曲《我和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生日快乐》和手语《感恩的心》等歌曲唱响,当一个个蛋糕送出,现场人员无不热泪盈眶。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吴强感动地说:“当初结婚仪式也没有这么隆重过,这个生日让我终身难忘。”援鄂医疗队员在省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期间,她带领志愿者组织开展向英雄送温暖活动22次,收到良好效果,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视频通过十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传扬全国,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众号重点推送。她被党校教职工和媒体受众称为“最美‘逆行者’,当代‘花木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