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统战群团 优秀女性宣传展示

于洋

时间:2020-06-10
来源:省直妇工委
分享到:

QQ截图20200610172953

  于洋,中共党员,1975年生,1990年3月入伍,2000年9月分配到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现任校(院)团委书记、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在党校工作的20年来,于洋同志政治坚定、遵纪守法,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始终冲锋在文明创建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第一线,多次被评为“省直机关模范团干部”、“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工会干部”,2017年被评为“绿风尚·青年环保先锋”,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2019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志愿者”“校(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担任河南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社会科学界别副秘书长。

  一、投身公益数十年如一日,当好志愿服务排头兵

  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头戴志愿者小黄帽,嘹亮的嗓门、忙碌的身影、马不停蹄地奔波,用善举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义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是作为志愿者的于洋在党校大多数同事心目中的形象。

  腊八凌晨,冒雪给环卫工人和交警同志送上热粥;春节将至,贴心地给敬老院老人们送上保暖衣和毛毯;植树节,挥起铁锹栽下树苗,为生态屏障添绿;春暖花开,主动上门为五保老人们剪指甲、缝扣子、梳头发;儿童节,去脑瘫儿童家里一起读古诗、做游戏、送文具;酷暑时分,走上街头擦拭护栏、摆放单车,开展精细化作业,进行细微式服务,号召大家既做城乡美容师,又做文明倡导者;无偿献血,永远第一个撸起袖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陪同党校教授奔赴全省各地授课,给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送上精神大餐……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以来,她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身作则、勤恳敬业,展现了良好精神风貌,成为大家眼中一名出色的志愿服务排头兵。

  二、吃苦耐劳彰显军人本色,甘做文明创建铺路石

  她2000年从省军区转业至党校,发扬军人“退伍不褪色”精神,20年来始终积极为校(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鼓与呼,一曰“荣”誉,有奖加身;次曰“容”易,业务娴熟;再曰“融”合,服务多样。

  率领党校教职工参加省直运动会,一展党校教职工力争上游、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代表党校参加省直单位演讲比赛,艺压群雄、争得荣誉;积极在兄弟单位间开展活动,搭建桥梁、树立形象;多项“兼职”,校史馆义务讲解员、党校精神文明创建多项活动主持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最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双创”目标确立以来,她更是热情高涨、全身投入——起早贪黑,一个上午连赶三场活动,布置现场、协调人手、组织实施;风雨天,开着自己的车到城郊敬老院,布置会场、摄影摄像一肩挑,顾不上吃口饭、喝口水;组织文艺活动,一个人为七八个部门编排节目,累到腿脚肿胀穿不进鞋子;雷厉风行,接受任务干脆利索,完成任务圆满及时。

  这是她作为一名转业军人的“画像”,也是她对党校事业一腔赤忱的真实写照。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为党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敢为人先善于守成出新,勇做体制机制探索者

  省委党校作为河南省志愿者培训基地的一个品牌,为全省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河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也有她贡献的一份力量。

  在校委院党组的领导下,她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在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队伍建设、载体抓手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党校模式”。在运行模式上,她创建了校(院)志愿服务队,提出“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要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热情愈加高涨,全校400余名教职工每年参加活动率达到100%,随着党校志愿服务队日趋成熟完善,志愿服务工作跃升至省直机关单位前列。在队伍建设上,全校28个部门分别遴选一名同志,成立校(院)文明创建信息员队伍,负责活动通知、信息报送、组织实施等工作;同时,组织教职工成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7个文体协会,丰富教职工文体生活。在载体抓手上,她持续不断开展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城市大扫除、助老助幼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达到20余次;在形式上,坚持新、活、精,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创建,坚持从志愿服务对象角度出发,急其所急、想其所需、帮难解困。

  选择志愿服务工作,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在党校工作的20年来,她风雨无阻,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所组织的活动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并通过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央广网等媒体的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带动力,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四、砥砺初心展本色,无畏战“疫”勇担当

  (一)初心不改“兵”味浓,牢记使命战“疫”情

  作为复转老兵,她始终保持一颗“兵”心,牢记人民子弟兵身份,不忘初心,着力展示“兵”的使命担当与风采。新冠疫情出现后,口罩价格暴涨,她毅然第一时间购买1000只口罩,赠送给坚守在学校值班的工作人员,并迅速投身省委党校家属院及邻近社区的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响应“以社区保城区”的号召,彰显一名党员老兵的社会责任。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共青团郑州市委组织的“关爱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疫情防控志愿行动”,看望赴武汉抗疫一线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队员常明亮、孙佳亮的家属,为前线医护人员分担解忧。她说,自己就是一个兵,“兵”的本色,就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必须做到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二)“箪食壶将,以迎王师”,用心用情温暖英雄

  疫情期间,无数医务人员白衣执甲、冒险逆行、驰援湖北,英勇的事迹常令她泪流满面,她也常为不能亲往为英雄们服务而着急和遗憾。当她得知省委党校承担了省直和郑州市定点医护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的任务后,她和志愿者们闻战则喜,立即开始各项慰问服务活动的准备工作,并在英雄们归来后,将系列活动付诸实施。这期间,她带领志愿者高规格地欢迎英雄们凯旋,让英雄们受到了应有的礼遇,感受到了满满的“光荣”和父老乡亲欢迎赤子的亲情。

  她组织策划并带领志愿者为23名医疗队员举行生日庆祝仪式,当一曲曲《我和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生日快乐》和手语《感恩的心》等歌曲唱响,当一个个蛋糕送出,现场人员无不热泪盈眶。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吴强感动地说:“当初结婚仪式也没有这么隆重过,这个生日让我终身难忘”。为了让英雄们感受家庭的温馨氛围,她还为医学观察期满即将归岗的英雄们精心组织欢送仪式,她说,志愿服务要善始善终,温暖必须贯穿全程,必须祝福英雄们在今后的岁月里“好人一生平安”。

  在整个援鄂医疗队归来隔离期间,她带领志愿者共组织开展向英雄送温暖活动22次,每次活动,她和大家都以打一场战役的姿态,精心筹备、严抠细节、详细分工、落实到位,坚持物质采购最好的,事前一遍遍排练,确保质量最好、状态最佳,确保把最美好、最温暖的一面奉献给英雄们。正是由于大家的齐心努力,22次活动,次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视频传扬全国,先后被安徽、浙江、辽宁等多个省市卫视新闻频道采用,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重点推送。据负责现场活动宣传的河南电视台工作人员讲,活动很成功,即使后期剪辑制作,很多画面都令人震撼,常让他们一次次眼泪不止。

  (三)痴心执着讲故事,弘扬光大正能量

  对于近年来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她非常注重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问题。她始终认为,志愿服务的目的就是传递爱,既要注意用实打实的行动去展示体现,也要注意讲好“故事”,善于用传讲的方式把“爱”传播出去。由此,每次活动结束后,她都及时盘点总结,对其中感人的点点滴滴进行挖掘升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社会传播。这次慰问服务援鄂医疗队,她知道每个队员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为了将这些故事传讲出去,她采取了定期发送微信推文的方式。自2月下旬第一批医疗队归来至4月上旬送走最后一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累计编发推文20余篇,每篇推文都详细描述了英雄们在前方不为人知的艰难、不易、英勇和心路历程等。由于推文的质量高、内容感人,常常一经推出就获得广泛的点赞好评,使很多人深受教育鼓舞,感受到力量,深深感到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很多朋友在读完推文的第一时间,就情不自禁将其转发出去,形成了一种“爱”的传递。

  五、无私奉献,体现忠诚担当

  她军人出身,在部队养成了令行禁止、忠诚担当的优良作风。在党校,更是受组织培养、领导关怀,在校文明办是一员巾帼干将。但她只埋头苦干,从不向组织张口提困难。如她长期从事志愿者活动,给社会以正能量。她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我,担任校志愿者服务队队长7年,累计参加志愿者服务时间达21840小时,作为一名女性,她干工作巾帼不让须眉。她在大家心目中,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新时代的花木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