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关党建网 文明创建 道德模范

第六届省直“道德模范”袁杨森

时间:2020-04-09
来源:省直文明办
分享到:

QQ截图20200409144151

  袁杨森 省地矿局第二地质调查院坦桑尼亚地质勘查分院院长

  主要事迹介绍(敬业奉献类)

  坚定“主义”不动摇,境外找矿做尖兵

  袁杨森,男,汉族,现年37岁,硕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南省地矿局地矿二院坦桑尼亚地质勘查分院院长。

  一、素质过硬、业绩显著

  自参加工作12年以来,袁杨森一直从事境外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

  2008年-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实施了“几内亚558矿区铝土矿勘探项目”和“中电投几内亚共和国3650号矿区铝土矿勘探项目”,完成产值5亿元,为国家探明优质型铝土矿资源量近50亿吨,矿床规模均为超大型。先后获得河南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特等奖一项、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两项、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一项。

  2011年至今,在坦桑尼亚奋战8年先后主持各类地勘项目近20项,完成勘查各类矿权区近40处,完成产值超过2亿元。发现大型金矿床两处、中型金矿床一处,提交金资源量近60吨,远景资源量近100吨;发现超大型石墨矿床一处,提交石墨矿物量超过1000万吨,远景资源量不低于2000万吨。获得河南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特等奖”一项、 “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鉴于其在野外地勘一线的优异表现,2018年,袁杨森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二、思想解放、务实开拓

  面对地勘经济新变化,袁杨森积极解放思想、稳中求变、务实开拓,一方面继续加大矿产勘查工作力度,选择优质矿权,大胆投入,迅速取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夯实河南地矿在坦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他积极策划和运作“恩格罗恩格罗世界地质公园项目”、“坦桑尼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坦桑尼亚多多马地区水源地地质调查”等援外项目,通过“大项目来撬动新业务”,实现了河南地矿在坦水井施工、地下管网布设、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化验测试分析、商务培训等业务领域的突破和发展;同时负责河南省唯一一家境外资源产业园——“环维多利亚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的实施建设工作,对我省过剩产能转移,加速推进省内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意义。

  三、牢记党员使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从25岁到37岁,这是一个人最为璀璨的青春岁月,袁杨森却将它毫不吝惜地奉献给了地矿事业。十一年时间,从祖国的中原腹地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从大西洋畔的几内亚到印度洋边的坦桑尼亚,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忍受着那平凡、平淡而又充满艰辛的生活,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事业梦想,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青春无悔”的承诺。

  (1)服从安排、舍家为公

  2011年,因连续三年在几内亚的艰苦工作,袁杨森和他的妻子双双因伤寒、疟疾多次发作,数次入院治疗,愈后体质虚弱,急需在国内进行休养。但就在袁杨森准备向上级申请留在国内时,又接到“奔赴坦桑尼亚开展金矿勘查工作”的通知。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默默安排好家中的一切,他又再次踏上异国征程。

  这一干又是八年,2014年,他的女儿出生;2017年,他的儿子出生,整个妊娠期,他从来没有陪过妻子,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到孩子出生时候,匆匆赶回妻子床前,对她说声“你辛苦了”。可孩子还没过百天,他又赶赴国外地质工作一线,因为那里需要他。

  (2)不畏艰难、尽职尽责

  袁杨森一直冲锋陷阵在工作一线,“外部协调、商务谈判、乃至于具体的各项野外地质工作”,他都亲自负责、亲自参与。“国外日夜奔波、国内加班加点”是他给单位同事留下的最清晰的印象,一年365天,他没有休过一个踏踏实实的假期,甚至连伤病也不能让他奔波的脚步稍稍停歇。

  2012年3月,因为一次意外,袁杨森右脚胫骨骨折,无法行动,他忍着伤痛带着三名同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四个项目设计和一份报告编写工作,并在资料提交的第二天就奔赴国外野外工作一线,这距离他拆掉石膏仅仅15天,从此落下了逢阴天下雨脚痛的毛病;2015年,他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跑完了坦桑尼亚主要成矿带,总行程超过3万公里,其间得了四次疟疾一次伤寒,却因为时间紧张,没有休养过一天,并以此次考察为基础,完成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报告的编写,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详实的地质资料。

  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袁杨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名地质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年轻地质一代”,中国的地勘事业将会更加美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