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敏 中建七局交通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主要事迹介绍(敬业奉献类)
王以敏同志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7月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建七局,工作年限19年,经历了多个岗位:担任过项目部办公室文员、主任、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公司法律事务部副经理、办公室主任、法务合约部经理、总法律顾问、项目党支部书记,现任交通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自2016年元月被派驻巴基斯坦以来,他和他的团队肩负着工程局、公司海外事业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积极融入国家“走出去”格局,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党群组织建设,结合项目实际,积极开拓创新,带领广大员工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全力配合,保障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顾大局克困难 “一带一路”的践行者
巴基斯坦PKM项目体量之大,是中建七局阔别海外十多年之后的首个项目,代表着河南企业走出的影响力;由于长期受“基地组织”影响,巴基斯坦恐怖势力猖獗,安全形式尤为复杂;气候恶劣,常年有9个月气温在40度以上,其中5个月在50度左右;项目组成人员大多没有国外工作经历,年轻人居多,团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形下,选派一名综合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尤为关键。
公司党委经过慎重研究,认为王以敏同志最为合适: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多次获得工程局、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基层经验丰富,项目一线工作时间较长;协调能力强,面对复杂问题处事不惊;工作细致,具有团队感召力。但也有担心:目前的工作地在郑州,项目条件优越,离家较近;家中老人年岁已大,俩个孩子幼小,爱人每天工作也很繁忙。他能去吗?但当公司党委书记找他谈话时,他多年的党性修养和大局精神涌现出来,毫无犹豫服从公司党委的安排,说服了家人,立即踏上了巴基斯坦的征程。
快融入聚人心 优秀团队的引领者
王以敏到巴基斯坦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一)废寝忘食 苦练英语
初到巴基斯坦,人生地不熟,甚至语言沟通都有障碍。王以敏特地创办了10个不同层级的英语学习小组,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号召每日新学英语单词20个,现在人均单词量达到4000个以上,这为与巴籍员工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竭尽全力 立足员工
项目管理人员基本是第一次来到海外,而且多为青年员工。当地天气恶劣,环境闭塞,经济落后,受安全形势影响个人不得因私外出。王以敏想员工之所想,力推打造花园式项目部,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标准的员工宿舍,内设洗手间、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修建游泳池、健身房、篮球场、桌球室、K歌房、员工书屋、医务室等。在业余活动方面,每月定期举行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每月进行员工聚餐,举行员工生日聚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远在海外的员工对项目部有“家”一般的感觉,在繁忙的工作闲暇时间,可以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强身健体、减轻压力,通过体育协助加强凝聚力和团结、协助的意识。
(三)沟通部队 保障安全
项目地处三省两国交界处,当地安全形势严峻,安保工作任重道远安全复杂,王以敏多次与领事馆协商,推动安保部队在十天内快速进场,目前营安保人员共计456人,中方人均4名安保人员,有效震慑周边恐怖势力,提高安全层级。
王以敏与当地警局、安保部队无缝对接,在中、巴节日期间,与部队开展庆祝活动共计15次,如在巴方国庆期间在项目部组织部队观看直播及庆祝活动。与安保力量的良性互动为员工安全提供了隐形保障,促进了施工生产。
(四)谈心谈话 深入一线
由于身处海外,工作繁重,长期无法外出,员工思想极易产生波动,心理健康存在极大隐患。为了激励员工,王以敏工作再忙每周坚持四天到施工现场吃午饭,主动抽空与员工谈心交心120余次,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想到所处营地偏僻,电话信号差时,王以敏积极奔波,一方面给营地建起网络信号塔,保障员工与家人、朋友能够视频通话;另一方面与公司工会无缝对接,定期看望员工家属,春节期间寄送自制项目部员工生活、工作视频为每一位员工家属,让家属放心,让员工安心。
(五)带领河南人走出国门艰苦创业
项目部现有中方员工120人,其中93人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包括王以敏本人也在河南工作十余年,在河南安家、结婚生子,也成了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河南人成了骨干,并以此建立作风优良、工作高效的团队。同时大局、大义、大仁、大气的河南人“精神”奠定了团队的灵魂。王以敏带领团队持续无休息工作4个月以上,平均每日工作时间13个小时以上,高强度的工作和远离家人的思念之下,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这就是河南人在“一带一路”艰苦创业的写实。王以敏特地安排厨房每周三次胡辣汤四次烩面,以河南饮食文化凝聚精气神,增强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通过王以敏的不懈努力,员工衣食住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团结协作、干劲十足,充分发挥了核心团队的骨干作用,自2016年8月份开工以来,月人均产值达到600余万元。
树旗帜固堡垒 河南品牌的树立者。
(一)创新海外党建载体 “两学一做”融入中心工作
虽然远在海外,王以敏坚持组织生活标准不降低、党性修养不放松。累计主持开展学习活动25次,撰写心得体会48篇,手抄《中国共产党章程》(英文版)28篇,发展积极分子18名。创新党建载体,采取“一对一”互动教育,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老党员与积极分子谈心交心,传递党的声音。
王以敏自创“通过思想引领,素养提升,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际工作”的党建思路,首先在初期成立了党员营地建设责任区、党员试验段责任区、党员清关责任区。他带头做榜样,自己主动担起营地建设责任区负责人。三个责任区均取得全线第一的好成绩,营地建设责任区获得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副局长Mausoor Sirohey的亲笔感谢信。其次成立党员先锋岗,将党员作用延伸至海外,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工团纽带作用和青年主力军作用,带领项目部取得自总包部开展评比以来的连续两个综合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年度“最近履约分部”和“最佳质量分部”。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有效的积累了海外施工管理经验和建立党建标准模式,树立了河南企业履约能力强,施工品质高的良好形象,为后续河南企业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奠定一定基础,助力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以敏提出为18名新学生配置中巴导师双向培养的思路,并配置班子成员为规划导师,培养既精通技术、管理、市场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又熟悉党建工作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现在,18名新学员在各自岗位独当一面,全部半年期破格提前转正。
(二)让河南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中国人 使河南人的家成为中国人的家
王以敏在项目主持开展“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中国人”教育培训活动共计451人次,教育、引导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大家融入当地文化,展现河南人的良好精神面貌,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目前,没有发生一起中国人与巴方员工冲突事件。
项目部精心打造了一个河南人的“家”,受当地位置偏僻、安保形势严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项目周边地区从事建筑、经商等中国人的出行住宿多有不便。王以敏看着眼里,记在心里,凡中国人不论是否相识,有求必应,为每一位来往途经项目的中国人免费提供食宿,截至目前累计为52名中国人提供免费住宿、用餐,发扬河南人大义精神。
促就业扬文化 中巴友谊的践行者
项目施工沿线群众生活水平极其贫困,王以敏倡导属地化管理,促进2000余名沿线村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时,号召青年员工发扬“大仁”精神,与当地贫困儿童“一对一”结对子,将自己每月的生活费节省出来给儿童买书包、文具等慰问品,累计捐款达135万卢比。由于当地工业水平落后,各类专业人才稀缺,王以敏号召项目部成立“劳工夜校”,累计开展培训5000人次,讲解各类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为项目部培养人才的同时,为当地经济日后发展储备关键型人才。
在营地建设阶段,王以敏特邀当地有名的建筑师提供指导意见,按照学校标准设计施工,准备待项目完工后捐献给地方政府用作学校,将解决3000人的入学问题;
另外他主持定期开展汉语培训,累计培训4500人次。现在项目巴籍员工相当一部分都能说些日常用语,为提高学习积极性,还主持编写了通俗易懂中英文对照的河南好故事手册,在传播汉语文化的同事,讲述大豫人民的辉煌事迹。
除此之外,还组织与巴籍员工共度巴方“古尔邦节”、“国庆节”,中方“中秋节”“国庆节”;关注巴籍员工困难,将自己的生活费基本都捐献给困难的巴籍员工。
通过一系列活动,团结、凝聚巴籍员工,帮助沿线村民,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进中巴两国友谊。
相关链接